近日,《北京高等教育》以“打造首都城市發展的工匠搖籃——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安江英訪談錄”為題刊登了該報對安江英院長的專訪。采訪中,安院長介紹了“雙高”建設給職業教育帶來的變化,并分享了我校“雙高”建設成果、辦學經驗,育人模式和學生發展前景。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立足區域、服務地方經濟是職業院校賴以生存的根本。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京華沃土,立足首都經濟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在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長河中書寫著“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新時代篇章。
記者: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入選北京市“特高”建設單位,國家“雙高”建設單位,您認為“雙高”建設給職業教育帶來哪些變化?經過建設,學校取得了哪些成績?
安江英: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高職學校和專業,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作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點項目,“雙高”計劃比肩普通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是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國家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先手棋”,致力于把職業教育的“龍頭”舞起來,打造一批高職“樣板房”,引領帶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在新賽道中再創新高,對“雙高”計劃建設院校來說是一個巨大考驗。
“雙高”計劃提出了“兩步走”的建設規劃。到2022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培養千萬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使職業教育成為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經過建設,高職學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條件保障、質量評價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念模式和制度標準,一批綜合實力強、改革力度大、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快速成長,帶動提升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實踐證明,項目引領、扶優扶強、率先突破、帶動整體的發展模式,加快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
學校以黨建引領五育融合,構建“四路并進、產教閉環驅動”專業群智能化轉型升級路徑,城教融合樣板成效顯現。“雙主體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專業和課程數字化升級改造持續提升,形成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和“軟技能、硬技能、高技術”實踐能力訓練體系,服務智慧城市的工科辦學特色鮮明。開展海外辦學、共享標準,為高職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北工院方案”。經過建設,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力、服務社會貢獻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首都城市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全國高職院校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初步形成“北京離不開、全國有影響、國際走出去”的發展局面。在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評價工作中獲評“優”等級。
記者:在“雙高”計劃建設中,學校形成了哪些特色成果、辦學經驗?
安江英:一是樹立“高端化、數字化、國際化”的城教融合新標桿。學校緊緊圍繞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面向城市運行與發展、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突出城教融合辦學特色。學校打造了服務首都智慧城市發展的五大專業群,形成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設、運行、管理、服務領域的專業布局,實現了由服務“工業”到“城市”的戰略轉型。適應北京市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要求,服務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開設無人機測量技術、虛擬現實應用技術等10個新專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專業升級改造,以數字化為主線全面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與“軟技能、硬技能、高技術”實踐能力訓練體系,培養學生的數字化職業素養、數字化專業能力、數字化職業能力。推動智慧教育,打造數字化的教學環境,開發數字化的課程資源,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創新完善了“雙主體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大批復合型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相關成果獲全國煤炭行業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3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2022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建筑類專業數字化改造模式廣受肯定,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二是形成“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學校追蹤首都產業發展和行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大力開展與華為、京東等行業領先企業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校企雙方以共同投入為紐帶,形成“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模式,建設有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工程師學院、京東智能設備工程師學院、大疆無人機工程師學院等8個產教融合特色工程師學院,其中,北京市級工程師學院6個,建設有高鳳林大師工作室、劉先林院士智能測繪工作室、北京玉雕傳承人郭衛軍大師工作室等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實現校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贏。學校施耐德電氣城市能效管理應用工程師學院入選工信部第三批中法合作示范項目及教育部法國施耐德電氣綠色低碳產教融合項目,成果在國際服貿會上展示,被新聞界廣泛報道,案例入選教育部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三是創建“名師領銜、骨干支撐、專兼結合”的教師教學團隊。以師德建設為引領,聚焦提升教師的“四種能力”(育德、教學、科研、培訓),構建了國家級、北京市級、校級三級教學團隊建設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建有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支、全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3支、北京市課程思政教學團隊3支、北京市教學創新團隊5支。作為全國12個《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3年)》研制組中2個研制組的組長、副組長單位牽頭組織4個大類中高本專業目錄修(制)訂相關工作;完成47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研制。
四是打造“分類管理、服務導向”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遵循統籌規劃、分類管理、逐步推進的原則,學校與北京市安科院共建北京市電氣安全技術研究所,與高校共建計算智能與智能系統、城市空間信息工程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18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制定平臺管理辦法,明確服務領域和方向,校企聯合開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服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服務國家戰略10余項,智慧測繪團隊與湘西自治州合作開展智慧鄉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無人機團隊利用“無人機+BIM技術”服務雄安新區再生水廠工程;開展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冬奧會延慶賽區生態恢復指定區域基礎遙感數據采集工作,服務高山滑雪場環境保護。
五是開創“四方聯動、標準引領、語技融合”的國際化辦學新路徑。政企行校四方聯動,創造性實施探索“政府引路,企業探路,行業鋪路,學校創路”職業教育“走出去”四路工程,建成我國首個開展海外學歷教育辦學機構——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全國首個職業教育型孔子課堂,解決職業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無先例可循的難題。組成“中贊聯合”開發團隊,將中國職業教育理念本地化,形成具有“國際理念、中國元素、海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標準,納入贊比亞國民教育體系,填補贊比亞相關專業國家標準空白,解決了職業院校海外辦學無標準可依的難題。語技融合,注重語言能力和技能提升,培養“中文+職業技能”復合型人才,開展線上線下培訓等,解決“走出去”企業“會中文、懂技術”復合型人才緊缺的難題。
記者: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學校的育人模式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的學生都有了怎樣的發展呢?
安江英: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歸根結底是要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創新“雙主體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和“軟技能、硬技能、高技術”實踐能力訓練體系,形成了數字化特色人才培養方案。開展“1+X”證書試點33個,覆蓋所有專業,制定學分認定、累積和轉換的學習成果認證管理規范,不斷提升學生考證通過率。
一是五育并舉,助推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單位,學校構建了“四位一體”的體育工作體系。建立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并優化“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豐富美育選修課程。搭建以互聯網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學生共獲得國家技能大賽獎項27項,北京市技能大賽獎項122項;獲得國家級及北京市級各類創新創業獎項82項,孵化公司21家;畢業生就業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二是學校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錘煉“技”能。建立“三級”學生技能競賽機制,以賽促學、學訓結合。2019年—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7項;累計共獲一等獎43項,二等獎45項,三等獎45項,全國名列前茅。獲得北京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項122項。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TAC連續7屆獲得一等獎,首個“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TAC訓練基地”落戶學校。學生大賽累計獲獎總數量位居全國前4名,北京市第1名。
經過建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入選2022年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指數100所優秀院校。畢業生在企業形成了良好口碑,并涌現出“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優秀畢業生,在第三屆“北京大工匠”28人名單中有學校教師和畢業生共3名。學校就業率穩居北京市同類院校前列,2022年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行榜位列第9位。社會高度認可,生源質量穩步提升,2022年13個外省份招錄中有12個省份實際招生錄取線超過當地本科線。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滿意度為97.39%;畢業生三年內崗位穩定率和職位晉升比例近98%;家長滿意度為99.33%,家長普遍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廣泛認可,尤其是對專業教育、素質教育高度認可。校園安全、學生管理等方面在家長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展望未來,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全力打造首都高職的新形象、新模式、新典型,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層次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深度融入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打造全國高職院校城教融合樣板,充分體現學校在全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充分顯示服務首都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充分展示新時代高職教育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